時間如果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,你一定有機會看到這樣的景象:高考制度恢復以后,大學熱席卷全國,大學生身份,是人人羨慕的“金領”,考上大學是一件值得家家戶戶光宗耀祖的大事。
但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,在那個時代,考上大學的只有極少一部分人,大學生三個字含金量極高,一部分“落榜生們”考場失意,提前踏上工作崗位,對學歷的不甘心和未竟的大學夢,自然而然地延續到下一代身上。
有人說,孩子是父母手上的最后一張牌,贏了光宗耀祖,輸了則前功盡棄。
不否認,每位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成長和未來,希望孩子考上大學,期望著孩子能拼個錦繡前程,因此而恨鐵不成鋼,應用了很多不好的教育方法,比如:大棒政策、苦口婆心、考不好就別回家、考不好就揍......
盡管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,孩子們卻往往叫苦不迭,有的考上大學也不開心,有的仗著青春叛逆跟父母對著干,還有些拼盡全力也難有好成績,身為家長的你,盡管明著生氣心里著急,但也無能為力。
那,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學該怎么辦呢?
二戰高考還是投身社會?在我看來,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至關重要,最好的父母只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添磚加瓦,從不對孩子的未來獨斷專行。
時代在改變,社會也在不斷進步,我們的思想是不是也該與時俱進呢?30年前還遠未普及的手機電腦,如今已經遍布家家戶戶;30年前出行幾乎靠步行和大巴,現在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小轎車;30年前的金磚學歷,目前來看也只是一紙文憑,它能賦予擁有者更高的起點,但不能左右你的成長速度與進步空間。
更何況,現在早已不是那個“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”的年代,不僅各行各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技術型人才更是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。職教興國的時代悄無聲息地降臨,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,孩子們的選擇與機會更多,不必再拘泥于擠高考的獨木橋。
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如愿以償,可至少所有的興趣都值得溫柔以待。
身處湖南萬通汽車學校,這種感受尤其強烈,每天看著或是陌生或是熟悉的面孔,為興趣而勤奮好學,為夢想而不斷磨礪,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,脫離了幾何圖形的數學海洋,打開了汽車的新世界,他們更加努力地為興趣和夢想而戰。
?
分享到: